图片加载错误
新闻详情

图书编辑在融媒体时代的角色定位

发布时间:2024-12-19 作者:姜 丹 单位: 来源: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阅读量:1584

党的二十大报告把“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”作为繁荣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。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出版业充分立足文化资源优势,实现与数字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机融合,推动融媒体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,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提供重要助力。在融媒体时代,出版业在理念、内容、技术、模式、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与改革。编辑作为出版的核心要素,工作原则、要求、内容、制度环境等也发生深刻变化,需要进行角色重塑。

融媒体时代对编辑角色提出新要求

出版业分工界线的模糊对编辑角色产生影响。从历史发展的动态性来看,编辑所履行的发现、加工职能,是编辑工作从古至今一贯的基础,但随着融媒体时代发展和技术更新,出版业分工界线由清晰转向模糊,编辑角色的外延势必不断拓展,由单一转向多元。编辑工作涵盖选题策划、内容加工、宣传发行等方面,在融媒体时代,编辑需打破专业分工界线,实现编辑工作流程的非线性发展。在选题策划阶段,编辑的策划范围应当包括内容策划、内容呈现方式的策划、制作技术的策划、作者资源的策划、宣传营销的策划、受众行为的策划等方面的集成。在编辑加工阶段,编辑要对纸质稿、音频、视频、交互软件等从政治性、民族性、宗教性、科学性、技术性等方面进行审读和加工。在宣传营销阶段,编辑要构建出版交流社群,通过有价值的话题和友好的呈现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,加强与受众的交流。

传播方式的改变对编辑角色产生影响。传统出版主要以纸质书为载体,传播方式单一,缺乏与读者的互动与反馈机制。这种单向的输出模式导致无法对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与优化,与读者需求的匹配度有限。然而在融媒体时代,平面媒体、数字电视、网络电视、博客、微博、微信等,都是信息传播的工具,由此信息传播的介质呈现多样化、立体化的特征。编辑根据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和读者喜好,借助新的渠道媒介,将图书内容以“纸质+数字”融合出版的模式呈现在读者面前,增加信息传播量,拓宽信息传播渠道,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,同时以传播有价值的信息内容为创新的发力点,将原本单一的传播渠道转变为内容丰富、传播途径多元、互动性强的融合传播模式。传播的创新性为纸质图书带来了增值服务,不仅使图书内容变得更加有趣,还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。

技术的快速更迭对编辑角色产生影响。在技术快速更迭形势下,编辑须加快角色转型,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和作用,增强融媒体出版意识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。一方面,编辑要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、互联网、微博、微信等技术,大力推进传统出版向数字化转型,形成内容资源丰富、项目形态多元化、技术革新的双赢模式。另一方面,融媒体时代的图书交流平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。由实体书店、传统电商和移动平台等相结合,配合融合营销手段,组成新的交流平台。编辑利用新媒体推广方式,对图书进行文字、图片和视频的后期加工,根据图书的市场定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推广。读者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,通过评论、转发、点赞等方式,扩大图书的覆盖面,增强图书的曝光度。新的交流平台有利于收集读者意见,为图书再版做好前期工作。

融媒体时代编辑角色转变的应然

融媒体时代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技术融合,通过数字技术将“纸+电”相结合,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和服务。技术融合直接影响了出版流程、传播方式、传播载体、交流方式等方面。为此,编辑应在选题策划环节、编辑加工环节、生产销售环节、宣传营销环节做融合发展的先行者,切实把融合发展贯穿到出版工作的各个环节,以提高出版效率,增强出版物的影响力。在海量信息时代,编辑要做知识服务的提供者,一方面要全面分析用户需求和本单位实际,发挥自我专业优势,依托优质的作者资源,搭建专业的内容资源数据库,以方便用户实现快速检索;另一方面要强化信息的互动与更新,不断向用户提供智能化、个性化的信息。如何将内容优势与技术、平台、渠道实现良好结合,与其说是技术问题,不如说是投入与产出的考量问题以及各方利益博弈的问题。技术融合既是对优质内容资源的深加工,也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碰撞,为出版流程再造,构建智能化出版模型提供强而有力的技术支撑。

同时,融媒体时代的读者需求逐渐向多元化、个性化发展,编辑人员应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,强化个人的专业素养。所谓编辑素质的专业化,是指编辑扎根于某个领域,不断强化语言基本功的锤炼,不断促进学科素养的提高,不断加强该领域选题的集成。专业化的关键点在“专”,但同时“专”与“博”并不矛盾,可以兼容。这是因为,编辑在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过程中,必然接触专业领域以外的知识,从而在有针对性的选题开发和语言学习中,吸取了很多有益的知识和思想观念。如此说来,出版领域所说的编辑“T”型人才,其实就是以“专”为基础而形成的“博”。所谓的“博”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:一是在编辑职能上,从文稿管理加工者变为全流程的策划管理者,要对内容资源的呈现方式、生产方式、营销方式和传播方式进行全盘考虑;二是在出版传播载体上,从传统媒体的使用者变为全媒体的使用者;三是在平台使用上,从传统平台的使用者变为多元化平台的使用者;四是在知识链条的构建上,从价值点的提供者变为价值链的提供者。

融媒体时代编辑的角色重塑

数字资源的打造者。在传统出版工作中,编辑首先是文化作品的发现者,需要对文化进行搜索、判断和积聚,也就是发现知识的价值,并在浩瀚的信息和文化资源中,筛选出专题性、系统性、可延续的选题。其次,编辑还应做好内容的加工者,从结构、体例、语言风格、文史、字词句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核和修正,防范内容出现问题。但在海量信息飞速发展的融媒体时代,编辑职能不仅仅局限于此,还应增强数字思维,从传统的纸质资源的发现者转变为数字资源的整合者、打造者。例如,在内容呈现方式上,在传统媒体时代,图书主要以文字、图片等形式呈现。而在数字出版时代,图书形式更加多样化,除了传统的文字、图片外,还可以采用VR、AR等新媒体技术。呈现方式的改变为纸质图书带来了增值服务,不仅使图书内容变得更加有趣,还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。在编辑加工阶段,编辑应对音频、视频、交互软件等资源进行审校和加工,同时需要考虑技术性问题。

融合发展的传播者。融媒体时代赋予编辑更加复杂的文化使命,促使编辑不断更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模式,从过去单一角色向多种角色转换。例如,在生产环节,基于内容资源“一次加工,多次使用”模式的形成,出版单位很可能要与拥有版权资源的网络平台、通信运营商、影视公司等合作方开展广泛的战略联盟,而在内容的生产、传播上,编辑必然要与合作方进行持续沟通。在发行宣传环节,编辑应通过互联网、移动通信等平台开展出版物的宣传营销,依托微博、微信、抖音、喜马拉雅FM、咪咕阅读、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做好线上营销工作,或者与线上书店紧密合作,增强图书影响力。还可以开展线下读书会、新书推介会、沙龙讲座等活动,搭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,深挖图书市场,提升传播速度和力度。

知识服务的提供者。随着科技发展,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化,获取知识的速度日益快捷化。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给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,如何将外部信息重组和内化为个人信息,这是一个难题。由此,知识服务便产生了。高培在《专业出版社如何实现知识服务转型》一文中指出:“知识服务的本质是基于海量的、权威的、系统的内容资源,通过对内容资源进行碎片化、标引、语义关联、深度挖掘和统计分析,为用户提供科研、生产、教育多场景下的多元化、立体化、定制化服务。”知识服务是知识与服务的结合体,这种知识不是简单的信息或零碎的知识,而是价值观念、结构性经验、专家见识的流动组合。提供知识服务,就是为用户在科研、生产、教育等领域提供多元化、立体化、个性化、高附加值的知识或者解决方案。它所触碰的是用户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的“痛点”,这是知识服务所要抵达的关键因素,也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 

融媒体时代的到来,为传统编辑出版工作带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。基于此,编辑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,在思想与行动上做出改变,明确编辑角色的转变,努力学习新知识与新技术,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,打造导向正确、内容优质的出版物,体现良好的编辑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,从而有效地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