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店要稳住心态 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
时间走到今年最后一个季度,和我1月初预测的一样,行业驶入“下坡路”和“泥巴路”阶段,整个行业普遍感受到很大的压力。当然,这个压力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,而是大环境和小环境共同造就的。其他行业遇到的困难,终究会传导到图书行业,我们之前严重依赖的途径,也遭到了各式各样的侵蚀和破坏。作为渠道商,上游供给侧提供的支持、资源和注意力,客观上看是逐渐下降的,书店面临的各方压力在倍增。因此,我们更应该端正思想,破除负面情绪,直面当下的困难。这些困难并不会因为我们抱怨吐槽而减少,我个人判断未来的压力也不会一下减轻,这就需要我们集中精神,客观地分析困难。
在我看来,国内市场足够大,整个市场的供给侧和消费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差。上游汇聚了大量优质的、涵盖了各个层面和维度的知识、内容、图书,然而这些优质内容并没有通过很好的“管道”传递到消费侧,消费者的眼前仍然充斥着新兴渠道里各种低价、劣质、雷同的推荐品种。作为书店渠道,其实我们也没有完全把本地市场服务好,仍然还有大量的市场缝隙和空间可以去开发。
及时捕捉行业“风向标”。建议大家多了解行业的走向,了解当下老百姓的生态,了解本地学生的刚性需求和背后家长的焦虑,研究本地老百姓的心理变化,并通过新兴的渠道满足这些需求。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故步自封,不能畏手畏脚,放大胆量。之前不愿意探索的平台要先了解,特别是新兴平台,什么时候入局都不算太晚。未必要直播,在小红书等轻量级的新媒体平台做图文也是开始的第一步。 就算直播,也未必就大声吆喝,“不露脸的金句口播”也是一种压力不大的模式。这些阵地要去占领,自己不占领,别人就会占领。之前不愿意花钱的渠道要尝试花点钱,不要因为担心影响利润就不做。任何新的尝试都需要投资,关键还是看投入产出比。开书店本身就是一种投资行为,在呈现增长趋势的平台上做一些小规模的尝试也未尝不可,可能投入也未必比开实体店大,效果也未必比开实体店差。也不要因为业务“小”就看不上,业务大小都应一视同仁。
此外,要践行好本地化服务,扬长避短,不和线上、新媒体打“价格战”,应更关注于线下的服务,不断反思,我们除了产品,还能赋予其什么样的增值?这些才是我们抵挡线上价格侵蚀最有力的防线。
最近,教辅问题引起了大家的热议,其实在我看来,对冲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,最好的办法就是成为本地学生和家长“知心姐姐”或者“权威指导”。假设书店的老师,有一两位能懂各个年级的教材使用情况,了解之前大家所用教辅的优点和不足,筛选出几款靠谱的教辅,通过视频号抖音等渠道定期做分享讲解,解疑答惑,一定会成为本地家长最为信赖的“教辅达人。”
这样的趋势要求我们做“六边形战士”,不仅要了解本地的消费倾向,也需要熟悉消费者的心理诉求;不仅要了解各种新兴平台,也要会引流,懂引导;不仅了解社会心理,也能对社会热点的变化保持高度敏感。我们不是看到什么都想尝试一下,今天做文创,明天尝试研学。而应当做一个类目,就成为在本地值得信赖的业务。我们要放下身段,放平心态,主动和上游出版社多交流多沟通,多争取资源而不是被动等待。也要多和下游的B端客户和C端消费者多联系交流,从消费端了解情况,积攒能量,最终让自己成为行业有人设、有温度、有力量、能解决问题的新书店人。
文旅热点与银发群体两手抓。有两方面业务是我觉得可以重点关注。第一点是文旅热,书店如何跟文旅搭边,文旅如何与研学搭边,研学又如何与书店的核心知识服务搭边,这都是我们亟须思考的问题。现在很多书店虽然已经开展了研学业务,但是既没有体现“研”,也没有体现“学”。如此与旅行社或者其他研学机构拉不开差距,无法体现出书店研学的特点和优势。建议可以与出版社深入讨论,把出版社的内容资源、专家资源、作者资源和书店的招生优势、管理优势、口碑优势强强整合,各自做好擅长的部分,合力打造本地品牌服务。
第二个关注点是银发经济群体。从数据上来看,老年群体在心理、健康、中医、陪伴等方面有大量需求,热卖的图书也很好地诠释了当下老年群体的消费倾向。如何搭好银发经济的班车,和社区街道等相关机构一起调动本地老年人的积极性,联合推进相关的服务,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。
总结成一句话,我们要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,踏踏实实,接地气地做好业务和服务,这就是我个人对于书店最大的建议。(周耀光 中金易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行业研究中心总经理)